免费发布信息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网站地图

中国养生保健网

您当前的位置: 首页 > 养生资讯 > 科学养生

科学养生

春夏养阳、秋冬养阴可养生健身

发布日期:2014-08-11信息来源: 中国养生在线网点击: 我要评论()

春夏应用寒凉药治疗阳热证时要防伤阳,秋冬应用温热药治疗阴寒证时要防伤阴。所以,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“冬月宜加苦寒之药”、“夏月宜加辛热之药”的方法,以防春夏阳之不足及秋冬阴之不足。

养生网 缘小鸟

养生网 缘小鸟 

  并非说夏天绝对不用麻黄,冬天绝对不用石膏,而是说夏天用麻黄、冬天用石膏要慎重,因为夏季腠理开泄、汗出较多,要防麻黄辛散发表更致汗出伤阳;冬季多外感风寒,要防石膏寒凉郁闭肌腠。

 

  “春夏养阳、秋冬养阴”出自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,意为:春夏两季宜保养阳气,秋冬两季宜保养阴气,这是古人顺应四时阴阳变异的养生方法之一,为历代医学家及养生学家所重视,对养生健身、防病治病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。

 

  有三层内涵 

  综观《内经》中的有关理论,笔者认为“春夏养阳、秋冬养阴”的理论概念实指三方面内容。

 

  动静阴阳观

 

  中医学认为“热为阳、寒为阴”、“开散者为阳,敛降者为阴”、“动而走者为阳,静而守者为阴”,以顺应春生夏长、秋收冬藏的动静阴阳分属。“春夏养阳”之阳,为温热、上升、向外、活动之意;“秋冬养阴”之阴,为凉寒、沉降、向内、清静之意。所以春夏人多活动以养阳,秋冬人多清静以养阴,与四时万物动静合拍,形成人体四季养生方法。

 

  四季阴阳观

 

  《素问·六节藏象论》中记述:心“为阳中之太阳,通于夏气。”肺“为阳中之太阴,通于秋气。”肾“为阴中之少阴,通于冬气”。肝“为阳中之少阳,通于春气。”脾“为至阴之类,通于土气。”五脏功能活动与四时阴阳消长有着密切的关系。因此,“春夏养阳”助肝(少阳)心(太阳)生长之气;“秋冬养阴”助肺(少阴)肾(太阴)收藏之气。

 

  阴阳互根观

 

  外应四时的阴阳应变以促进生长(化)收藏,方谓“以从其根”。这正如清代医家黄元御说:“万物发荣于春夏,枯于秋冬,是阴阳四时者。万物之始终,死生之根本也。若违阴阳之宜,而逆其根,则伐其本源,坏其天真,出生而入死矣,所以圣人于春夏阳盛之时,而取其阳根,阳根在阴;秋冬阴盛之时,而养其阴根,阴根在阳。盖春夏阳盛于外,而根则内虚,秋冬阴旺于外,而根则是弱,养阴阳以从其根者,恐其标盛而本衰也,根本既壮,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,生长者,天地之大德,秋冬之收藏,所以陪春夏生长之源也。”(《黄元御医学全书》)

 

  由此可见,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是五脏、四时、阴阳、动静相协调,“天人相应”整体观与养生保健理论的具体体现。

 

  如何“春夏养阳、秋冬养阴”

 

  为什么春夏季节易阳虚阴盛要养阳?秋冬两季易阳盛阴虚要补阴?这是我们必须要搞清楚的。

 

  春夏季节,阳气旺盛,万物生机盎然,影响人体则腠理疏松、开泄,故常汗出,体内阳气亦随之外泄,致使阳气易虚。因汗液的排泄靠阳气的功能动力,有“阳加阴谓之汗”之说,汗出越多,消耗阳气越多,所以气温越高,耗伤阳气亦增多。

 

  再者,春夏两季,人们喜食寒凉,会使阳气更耗,这即是春夏要时时注意保养阳气的道理。

 

  秋冬季节,天气由凉变寒,阴气当令,影响人体则肌表致密,体内阳气常郁闭于内,不易外发而致阳气偏盛,阴气偏衰。气温越低、阳气郁闭越重。

 

  再者,秋冬常喜食温热辛辣之品,也易伤阴助阳,所以秋冬要注意保养阴气。

 

  因此,“春夏养阳、秋冬养阴”,要从饮食调节、生活起居、精神调摄等方面做起,如夏季宜早睡早起,增加阳光照射时间,以适应自然界阳气升发旺盛之气。我国曾实行过夏时制,这是完全符合养生道理的。

 

  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曰:“夏三月,此为蕃秀……夜卧早起,无厌于日……此夏气之应,养长之道也。”夏季以热食及辛辣食品为佳,尤其三伏盛夏,更不可过食寒凉冷饮,对身体虚弱者来说,应禁食冰冻之品以免伤及阳气,可多食些辣椒、生姜或在食菜中佐以胡椒、川椒、茴香粉之类,即能补充体内阳气之不足,又能开胃醒脾,增进食欲,实乃一举双得。

 

  冬季宜早卧晚起,以避其寒,适应冬季阳气闭藏之气。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说:冬时应多居室内避寒,夜卧长,昼动短,少外出活动,静以养阴气而藏肾精,或许不生病和少生病。如果夜卧短,昼外出活动多,则“逆其根”而伤肾,不仅冒寒而患伤寒,而且第二年“奉生者少”。

 

  冬季适当食用凉食为佳,尤其三九严寒,更不可过食辛热,以免助阳伤阴,可多食些萝卜、鸭梨、苹果等以养阴清热。 

 

  可指导临床实践

 

  以下病例很能说明为什么在临床中应重视春夏易伤阳,秋冬易伤阴。

 

  案例一:

 

  1981年夏,笔者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进修,当年炎热异常,医院自制大量冰镇冷饮供医护人员饮用。于是每日用3个暖水瓶取来频饮,笔者自认为时值青壮年多饮无妨,晚上又去地铁站内乘凉看书至晚10时。这样20天后,突患感冒,经服用解热镇痛药、藿香正气丸2日未效。症见周身恶寒,鼻塞流涕,头痛身痛,恶心欲呕,纳呆食减,脘闷不舒,舌苔薄白稍腻而滑润,脉浮数,体温39℃。

 

  治疗无效,这才考虑系大量冷饮及地铁久坐阴寒处而伤及体内阳气,故诊为阳气亏虚、卫气不固、邪气侵表、寒化伤及脾胃。宗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参苏饮之方义以助阳健脾、疏散表邪。

 

  组方:麻黄6克,附子10克,细辛4克,紫苏叶10克,陈皮10克,木香6克,半夏10克,茯苓15克,荆芥穗6克。服药3剂病愈。

 

  按:夏季人体阳气易虚之时,再过食寒凉,久坐阴寒之地,可导致阳气亏虚而致病,这也说明了夏易伤阳及春夏养阳的重要性。

相关阅读

分享到:

网友评论:

表情:

  • 字体加粗
验证码: 验证码,看不清楚?请点击刷新验证码
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本网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